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培训中心 -- 茶疗培训 -- 正文

开班第一讲|梁丽君·《中国非遗概况与非遗法》

2021年04月20日 15:18

 

开班·【第 一 讲】非遗理论讲座

 

导师简介

浙农林 |茶文化

 

 

梁丽君

 

现任职于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后,主攻美术考古、文化遗产方向。

目前已在《新美术》、《美术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数十篇文章。主持编撰《台州府城墙--中国明清城墙》申遗文本。并主持国家级、省厅级等课题项目数项。

 

17

10-2018

下午2:30,学员们齐聚茶文化学院楼二楼教室开始了培训班的第一课。浙江农林大学梁丽君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非遗理论讲座——《中国非遗概况与本次国培班的目标与任务》。讲座分三大版块:非遗与研培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国家研培项目的适时提出”;茶非遗与绿茶技艺——“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品味中国”“关于联合申遗与绿茶联合申遗”“浙江省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本次国培班的目标与任务——“2017年开班情况与2018年开班准备”等方面展开,旨在让学员理清什么是非遗、目前非遗的发展概况、茶与非遗,更重要的是旨在让学员们清楚本次国培班的目标与任务。

·

 

讲座中,梁丽君老师立足非遗的概念,突出强调非遗包括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等社会形态,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和文化空间等载体。

 

梁老师指出,非遗是在实践中传承的,而实践是能动而有创造性的,因此,非遗的传承是能动的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非遗形成、保持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以往因为保护手段单一、传承后继无人、融入生活困难、文化土壤消失等非遗困境,也开始发生急剧转变,走向蓬勃的良性发展。这也是国家提倡高校研培计划的初衷,对非遗人群的培训提出: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非遗获得了新的可持续性路径,正是今天非遗发展的实际背景。     

 

同时,为了更好地阐述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梁老师特以武夷大红袍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武夷大红袍之所以能够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遗的缘由。其后,更以浙江省为个例,在大量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进行了说明,着重阐述了其目前的发展困境,即浙江省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不均、传承人普遍年纪过大,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更有甚者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等问题。继而指出茶叶加工技艺类主要问题在于“人“。

 

面对这些问题,通过对目前的市场需求作出分析,梁老师提出今后茶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主要有两大路径,一方面,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加强和整合茶产业链销售网络,推广茶叶的生活健康和文化理念,提高全民饮茶质量和意识,拓宽思路,提高茶叶销售份额;另一方面,提升中国茶叶品牌价值,全面推行优质茶园栽培和生产方式,扶持茶农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茶叶产出品质,不断扩大名优茶比例,规范和扶持茶叶品牌生产经营,有效整顿市场秩序,提升茶叶品牌的中国气质。

 

 

17

10-2018

最后,梁老师系统介绍了此次培训的要求与目标,主要涉及有:理解国家的非遗基本概况与非遗相关理论与知识;茶文化知识的系统性提高;传承文化的意义和当代茶人的历史使命感;促进传承文化和技艺的交流;获得专业院校对民间传承文化知识扶持;有机会交流生产经营理念,拓展茶叶发展空间等等,进而对2017年度培训情况,尤其是回访情况作了简短介绍,通过与往届学员互动交流,提出去年经过培训的学员大多学有所得,在相关领域更是获得了诸多荣誉。同时对此次培训的课程安排、授课老师、实践考评等作出详细说明,向学员们提出此次培训的考核要求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缺一不可。

 

 

整个讲座,梁老师以平和的语言,结合诸多实际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传播至每一个学员的心间,使其真正识其意,进而更好地应用到个人的生产实践中。学员们纷纷提问交流,反响热烈。

 

 

 

文稿:郁吉玲

供图:陈馨尔

图文编辑:墨因

审核:

张帅、王佳波

2018.10.17

 

 

版权所有: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