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在杭州长大,在西湖边长大,我家左边就是岳飞故居,对面是风波亭,右边是陆游客居杭州的地方,‘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西湖十景”对王旭烽而言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8月17日至18日,恰逢周末,上海书展氛围正浓。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携力作“西湖十景”系列作品亮相书展,带来“文学+”书写——“西湖十景”新书分享会、我将江南随身携带——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西湖十景”新书首发会、地域文化与“西湖十景”——用文字找回我们与生活的连结三场活动,从书写的跨界、小说中的江南韵味与地域书写等角度,与读者们分享“西湖十景”系列小说内外的故事。
在文字间穿梭江南水乡,于交谈中感受杭城风韵。三场活动既是对“西湖十景”作品的多角度解读,也是一次对江南文化的探寻。
寄予读者的十张“杭城名片”
组成“西湖十景”系列的十部中篇小说,历经十三载方才最终创作完成,这既是王旭烽献给杭州的十封情书,也是寄予读者的十张“杭城名片”。王旭烽以颇负盛名的十处景观为锚点,描摹杭州城为骨架,填充以鲜活饱满的故事、地道真实的市民生活、悠久的民间传说以及数十载的城市变迁,呈现出西湖文学的、文化的样貌,也展现了她书写“纸上杭州”的野心。
“文学+”书写——“西湖十景”新书分享会 浙江文艺出版社供图
8月17日下午,王旭烽与作家、译者默音,心理咨询师、《肥话连篇》播客主播惠子以及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张恩惠就“西湖十景”中呈现的“文学+”书写展开了探讨,活动于建投书局·浦江店举行。
对小说家而言,熟悉的地方能带来直接而深刻的体验,这些感受印刻在记忆里、基因中,累积到一定程度,便输出成文字,转化成故事。而“西湖十景”也是将大家熟悉的文化景观、民间故事糅合起来,让读者去思考故事背后蕴含的人生哲理。王旭烽说:“西湖一定是一个整理思想的地方。你会在这里思考时间的意义、空间的意义、永恒与短暂的意义,思考阴谋与背叛,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割裂……”
在惠子看来,“西湖十景”是多元而纯粹的,而这恰恰来自王旭烽对西湖景色、西湖文化深深的热爱。“爱之深,才会真切地希望更多人看到它的美好。”她在阅读“西湖十景”时被主人公强烈的情感打动,在她看来,当代许多年轻人失去了恋爱的欲望。“可能是大家工作太久,被异化得太厉害了,这种原始的欲望很难被激发出来。”惠子说,“大家可以看看书里的爱情是什么样的,体会别人热烈的情感故事,这可能也是一种‘跨界’吧,它对人的心灵有按摩作用。”
爱上观鸟之后,默音眼里的西湖就从“旅游胜地”变成了“观鸟胜地”。而王旭烽的“西湖十景”又为她理解西湖提供了一把钥匙。视角不同,西湖呈现的样貌便也不同,这也与“西湖十景”想要传递给读者的理念相似,正如默音所说:“它是一个西湖全方位的导览,包含了人文的、市井的、民间的西湖。”
在默音看来,“西湖十景”这十个故事表面上更加私人化,更加轻盈,但与“茶人四部曲”仍有共通之处。默音说:“‘茶人四部曲’写的是一些理想主义者不断在现实中挫败、又不断重新拾起理想的故事,这背后的文人风骨是王旭烽创作的最大特点,而在‘西湖十景’里我们仍能看到这种文人风骨的灵光。”
好小说要有耐心“等”它到来
次日上午,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心活动区,王旭烽与浙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本书策划人王晓乐一起,为“西湖十景”举办了新书首发会。这套可以随身携带的袖珍口袋书系列,浓缩了清雅的江南韵味,也让西湖水波荡漾在书展会场。
“西湖十景”具有丰富的解读空间。王旭烽说:“‘西湖十景’首先是爱情故事,然后是人的故事,在后面是会有一个哲理层面的故事,所以它才具备某种实验性。”
“作为一个出版人,看到这套书时,我特别激动。”王晓乐为现场观众展示了这十本小说丰富的构成:扉页上百年前的西湖风景、前言、小说故事、民间传说,以及穿插在文中的诗词歌赋、人文地理知识、摄影作品……这些内容编撰成“一串美丽花环”,描绘出西湖立体而丰富的样貌。阅读轻盈灵动的“西湖十景”系列作品,如行在园林之中,移步换景,透过花窗感受情与景的交融,体验千百种人生滋味。
我将江南随身携带——“西湖十景”新书首发会 浙江文艺出版社供图
这也是王旭烽对西湖的看法。她在西湖旁成长,从小接受着西湖的滋养,对她而言,西湖不仅是自然景观,也是人文景观,更是意蕴丰富的“文化道场”。对西湖的关注与热爱为王旭烽创作“西湖十景”埋下了种子。在活动现场,王旭烽向读者分享了“西湖十景”的创作契机:1995年,王旭烽在西湖附近工作。看到报纸上报道断桥可能要断的消息,她同许多关心西湖的杭州市民一样来到断桥旁。“断桥若真断了,许仙和白娘子怎么相会呢?”带着这样的想法,王旭烽写下了《断桥残雪》。在创作的过程中,她萌生了将整个“西湖十景”都写一遍的念头。
虽然王旭烽一心想要为西湖写故事,但创作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王旭烽坦言,在“西湖十景”这十篇小说中,她最喜欢的是《三潭印月》。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她都无法动笔写这个故事。
“写作的时候,如果第一句你开不出来,反反复复都出不来,说明你写这部作品的时间还没有到来,在错的时间是不能干对的事情的。”直至一个冬夜,王旭烽在散步时看见天空中一轮寂静的圆月,仿佛一颗金黄的、饱满的天空之泪。她觉得自己终于等到了下笔的时机。她一度觉得,越美丽的事物离善就越远,但在看到历经摧残却始终如一的月亮时才发现“真善美”是可以同时存在的。由此,王旭烽明白了自己想要在《三潭印月》中探讨的命题,完成了这个足足“等了六年”的故事。
西湖是生活的,才能产生这么多故事
作为书写江南的一把好手,18日下午,思南公馆里,王旭烽与评论家来颖燕、出版人王晓乐以及媒体人罗昕一起,探讨了地域书写对于当下的意义。
在王旭烽看来,西湖是开放的,它平等地对待每个人,接纳每个人。“西湖十景”虽然展现了西湖绮丽的风光和历史沿革,重点还是书写生活在其中的人。“西湖十景”虽然是十部虚构的中篇小说,但其中的许多故事素材,都来自王旭烽的听闻与亲身经历。
王旭烽说:“杭州是一个日常生活的地方,但它又是一个传奇的地方,传奇成了杭州日常生活很重要的一个点。”
地域文化与“西湖十景”——用文字找回我们与生活的连结
“正是因为西湖是生活的,它才会产生这么多故事。”王晓乐说,“王旭烽老师无疑是当代作家中书写杭州、书写西湖的代言人,‘西湖十景’的十个故事非常东方,也非常现代、非常中国,它展现了当代人的精神困境,以及作家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
除了“日常性”,“西湖十景”也展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对于地域书写,王旭烽有自己的坚持:“我有一个很清晰的观点,假如这个地域不能象征人类,它就不值得你去书写。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去写茶,因为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都在喝茶,我认为西湖十景也是,每一个景点都可以对应到人类的状态,他们的困惑与存在,我很愿意去展示这种存在。”
来颖燕评价道:“一种受到地理环境影响的因子在写作者的血液里是与生俱来的,在写作的时候,他们可能多是从自身写起,从私人经历开始写起。而‘西湖十景’做了一个艰难的工作,它是从公共文化名片的角度切入的,但巧妙的是,它依然埋入了个性鲜明的、坚定的主体性,它的个体性是既确立又消融其中的,这之中的平衡度把握得非常好。”
(浙江文艺出版社供图)
本文转载自潮新闻:我在书展“撞”作家丨王旭烽携“西湖十景”,在上海品读纸上杭州(潮新闻记者 方涛 202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