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非遗传承 -- 正文

2018-11-11 理论实训 | 姚国坤 · 【制茶技术发展与茶类演变】

2021年04月19日 17:50

 

 

理论培训

 

制茶技术发展与茶类演变

 

导师简介

TUTOR |茶文化 

 

 

姚国坤

研究员、教授,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栽培研室主任、科技开发处处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现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世界茶文化学术研究会(日本注册)副会长、国际名茶协会(美国注册)专家委员会委员。1972∽1975年间,赴马里共和国担任农村发展部茶叶技术顾问;1983年赴巴基斯坦考察和组建国家茶叶实验中心。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次赴美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马里、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讲授茶及茶文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出版荼及荼文化著作69部。

因为发展我国茶业技术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1993年受国务院表彰,发给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颁证书;先后4次获得国家级、省级、部级科技进步奖;1992年,授予“80年代以来有重大贡献的科普作家”称号;2013年经浙江省余姚市人大常变会表决通过授子“乡贤楷模”称号;2016年以来,先后授予兴文强茶特别贡献奖、中国茶行业终身成就奖、国际茶文化杰出茶人等多项奖励和称号。

 

 

01

11-2018

 

 

2018年11月1日,朝阳初升,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姚国坤老师亲自来到浙江农林大学为201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绿茶制作技艺方向)的学员们带来了制茶技术发展与茶类演变的课程。这一课程是基于学员对制茶技术的理论需求而设定的,旨在通过这一课程提升学员在个人制茶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制茶理论。只有建基于历史,学员们才能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展。这也是本次课程的初衷所在。

 

对于姚老师的亲临指导,学员们内心都颇为激动。小编悄悄了解到,此次课程学员们都早早就到了教室,只为与姚老师可以有更多的互动与交流。

 

姚老师以其60多年制茶、种茶技术研究以及多次以援外专家的身份帮助多个亚非国家构建茶叶生产体系,并多次到往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讲学的丰富经验,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声色并茂、有据可证、贯古通今的视觉与听觉盛宴。

 

姚老师的课程从梳理制茶技术发展与茶类演变开始,甫一开讲,姚老师就抛出技术发展的重要知识点,极大地调动了学员们的兴趣。期间姚老师结合《格致镜原》《晏子春秋》《尔雅》《晋书》《蛮书》等古文献佐证以及哈尼族烤茶、傣族竹筒茶等典型案例表现,以简洁干练的语言言简意赅的将制茶技术发展与茶类演变概括清楚,他谈到,在中国制茶历史上,茶类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生吃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一炒青散茶,直至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红茶等多种茶类的发展过程。

 

其后,姚老师对唐代茶叶种类及其加工、陆羽煮茶、唐代宫廷茶道器具使用顺序等为衍生,将制茶技术的情况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分析。其中对陆羽煮茶法的解读、复原依据梳理、煮茶程序的追溯,引起了学员们极大的好奇心理。由此,姚老师提出陆羽煮茶的四大现实意义,对于学员的个人实践有重要启发意义。即寻思古今,与休闲化相结合;求知探奇,促进旅游文化发展;寻根探源,承传祖国文化遗产;提升品位,拉动茶叶多样消费。

 

课程渐进尾声,姚老师突出强调,自明代以后,茶人对炒制工艺不断革新,先后产生了不少外形内质各具特色的炒青绿茶。继而对六大茶类的产生、表现展开了系统梳理与分析。

由此,姚老师的精彩分享告一段落,学员们脸上纷纷洋溢着收获了累累果实的喜悦笑容,在制茶技艺革新和茶文化探究的路上更入佳境。

 

文稿:郁吉玲

供图:陈馨尔

图文编辑:墨因

审核:金取、王佳波

2018.11.01

 

版权所有: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