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非遗传承 -- 正文

2021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红茶制作技艺方向)第二期

2021年11月30日 14:20

2021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红茶制作技艺方向)

红茶在西方世界的消费与品饮

926日上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的潘城老师。潘老师有着青年作家、茶空间设计师、茶艺术策展人等多重身份,师承著名作家、茶文化学者、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教授,致力于茶文学艺术研究、茶文化艺术呈现以及茶文化国际传播,目前就读于日本神奈川大学,攻读民俗学博士学位。潘老师围绕本次研修主题为学员们准备了《红茶在西方世界的消费与品饮》课程。潘老师从茶辽阔深远的物质基础出发,阐明了在历史演进中茶文化和茶文化精神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度影响。

 


基于茶叶全球范围的跨度种植,潘老师从茶叶在全球历史中的文化厚度出发,介绍了各国茶叶发展史。作为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早在17世纪到19世纪后期就把茶叶推销至欧、美、亚、非、澳各洲,潘老师用一张中国茶叶与世界的关系图向大家讲述了中国茶叶在世界各地的畅销。

 

 

 

 


 

潘老师表示茶是文化的物质载体。中国茶叶遍及全球,饮茶风尚盛行各国,也构建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茶叶在传播的同时还需要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精神,因为一旦茶文化符号缺失、茶文化话语权缺位,那么将无法实现饮茶习俗和文化切实输出。

 

古茶树与古树茶—暨科学饮茶

下午,曾任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虞富莲老先生以《古茶树与古树茶—暨科学饮茶》为主题,围绕“茶叶的基础知识”“怎么做优质红茶”“科学饮茶”三个问题,与学员们一起温习固本,逐一分享了当前国内外的古树茶和古茶树生长和保护现状,并探讨交流了当前红茶的选种和工艺中的弊流,强调在红茶制作中匠人工艺的重要作用,并对当前古茶树保护表示深切的关怀。

 

基础知识不怕多,越多越扎实”,虞富莲老先生从西方人抽象中的茶树入

手,逐一向学员介绍了茶树、茶叶、茶文化的相关知识,从古茶树的进化角度将野生型茶树和栽培型茶树进行区别,为在红茶的选种和制作工艺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个人经历分享讲述了当前国内外野生型和栽培型古茶树样株的发展和保护状况。

 

 

 

 

 

 

 

 

 

 

 

 

 

 

 

 

 

 

 

 

 

 

 

 

 

 

虞老先生解析了茶叶中的各个要素成分对茶叶鲜度、成色、品质等方面的影响,并指出红茶的加工过程中,萎凋、揉捻、发酵等的各个过程都是相辅相成的,不仅对茶本身的特定成分要素有严格要求,也十分考验匠人的经验和技术。在饮茶方面,每个人也需要加深对茶、茶文化的了解,健康科学饮茶。品茶,也是品人生,只有真实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才品得出其内在的底蕴。

 

   “学茶三年,口出狂言;再学三年,不敢妄言;又学三年,沉默寡言;再过三年,无言即言;学茶之路,永无止境;惟有谦逊,方获真知”。虞老先生以此寄语,希望各位学员们作为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能够深切认识到他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精神价值,传承好匠人工艺。

 

   


 

 

 

 

          

 

 

 

 

 

 

 

 

 

 



茶席设计中的非遗元素探讨

 

晚上,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迎来了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的包小慧老师。包老师是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师从民族音乐学家刘正维教授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并一直跟随古琴大家丁承运教授学习泛川派操缦艺术。包小慧老师自2007开始一直致力于茶文化艺术的创作、研究及教育,此次她为学员带来以《茶席设计中的非遗元素探讨》为主题的课程。

 

 

 

 

 

 

 

 

 

 

 

 

 

 

 

 

 

 

 

 

包老师以古琴艺术在茶空间中的应用为例,向学员讲解了茶席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阐明茶艺创意的角色定位是企业的名片和桥梁。

 

 

 

 

 

 

 

 

 

 

 

 

 

 

 

 

 

 

 

 

 

 

 

 

 

 

 

 

 

 

 

 

 

 

 

 

 

 

 

包老师还针对茶艺创意与非遗元素融入短视频制作提出自己的观点。她认为,人要随时代起舞,在短视频流量爆炸的时代,茶文化与非遗工作者们应重视短视频所具有的强大传播能力,利用短视频和短视频平台,更好保护和宣传。

 

 

 

 

 

 

版权所有: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